發表文章

青春時代的歌姬

圖片
/// 我總覺得在人面前說自己有在聽她的歌, 就像在動漫展的舞台前跳著應援一樣 需要很大的勇氣 /// 最近突然想起一位歌手, 沒記錯的話, 第一次注意到她的歌是在國中考高中的時候, 那時候電視上各個頻道都不斷得在播放她的主打歌以及相關新聞, 並且佔據了ezpeer(有人還記得這是什麼嗎 😂 )跟kkbox下載榜長達數月的時間, 要知道, 在2004年, 台灣的華語樂壇稱得上是一片紅海, 有:周杰倫、蔡依林、五月天、林俊傑、張惠妹、王力宏、孫燕姿、光良、梁靜茹、戴佩妮、楊丞琳...等等等等時至今日仍耳熟能詳的歌手,在同一年出專輯外, 同時也有F.I.R(我每首都超愛)、許慧欣、南拳媽媽、劉若英、潘瑋柏、張棟樑、Energy、5566、林子良(天馬行空必聽)等等在當時的超火歌手也在歌曲戰場中, 而一些歌手於前一年做的專輯與歌曲的餘韻也尚未消散, 像是陳奕迅的十年、張智成的凌晨三點鐘(KTV必點)、范瑋琪的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這些歌曲, 在那時, 可能剛好不容易把這些歌曲存進mp3裡, 卻要不了多久就有新歌跑出來爭奪128Mb的容量。 而今天想到的這位歌手, 比起她的唱功, 那時更引人矚目的是她的小道新聞與宣傳形象, 像是「演唱舞台上走光」之類的... 時至今日也被間接證實這是當時的一個宣傳手法, 而我在那時也的確被宣傳到了>///<(下流!) 但不得不說, 她的歌對我真的會有種魔力, 在聽的時候會不斷得被帶進MV裡的畫面, 藍波老師編排的舞蹈動作如同跑馬燈般, 一直重複在腦海裡播放。 愉悅、輕鬆、可愛, 只要能讓一個廢宅從早上出門, 一路傻笑到晚上從補習班放學回家的元素, 在她的歌裡是絕對不會被放過不用的; 她,就是王心凌。 我還記得, 高一的女班導, 不知道為什麼數學課上著上著, 就突然談到這位女歌手。 「我真的很不喜歡她耶,每次看到她總感覺...」 「總感覺?」底下同學突然都專注了起來,期待著班導接下來的話。 「就是,有種“叔叔,我在這裡”的感覺」 講台底下頓時爆出如雷的笑聲。 「你們不覺得嗎?尤其最近她的新歌,有一句什麼...什麼...」可以看到班導很勉強的在強迫自己回想 「“往心裡”用心品味你嗎?」當自己不小心脫口而出的時候,我瞬間相當後悔沒管住自己的嘴巴。 「對對對!!!你怎麼知道我要說這句?」這時候美麗的班導戴著嘲諷滿等的表情往我這招呼。 😊...

逆子案殺害尊親屬罪無罪判決的分析

圖片
今天看到逆子新聞,覺得心情很沈重, 畢竟這已經是最近幾年不知道第幾起的類似新聞了, 於是放下了udemy,放下了曼哈頓SC, 一整天都在搜索著相關條文與資訊, 內心不斷呼喊著: 「趕羚羊雞掰」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時, 都會想起包龍星跪在公堂前大喊: 「冤枉啊!出來再審啊!」 當然, 這不是冤案,因為冤案有被冤枉人, 最近的這些案子都只有被害人。 我花了一天時間搜索了大部分的相關文獻, 並很努力得用著GMAT官方模考認定的弱智腦, 來面對大量的法律用語, 最後總算勉強搞懂這個宣判結果的來由了。 在看完了大部分的資料後, 我最後竟然會認為這個判決 是悲劇般得合理, 被告是法律上的無罪。 至於為什麼? 如果看到這你還能控制住打我的衝動, 還就請你先把你鐵沙掌收起來, 冷靜地聽我娓娓道來。 目前這個案子最大的爭論點, 其實就在於刑法第19條各項的引用與適用 <<< 刑法第19條: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 刑法第19條基本上就是針對無辨別行為違法能力的行為人做的罪責規定, 白話來說,就是針對那些在犯罪時, 理論上是不能也不可能辨別「犯罪」行為的犯罪者, 也就是法律上常常討論的,是否具有對行為之認知。 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法條? 在這篇裡我就以喬巴為例子吧, 在平時, 喬巴可以說是人畜無害的超高能吉祥物, 不同那種加了翅膀整天只會在旁邊飄來飄去的泰迪熊, 喬巴內心天真善良且又懂醫術, 明明吃了人人果實也時常大喊著自己要成為男子漢, 結果跟娜美共浴卻一心只想著棉花糖, 這樣天使般的生物, 誰也想不到他擁有可以變成魔鬼的潛能。 有看海賊的都知道, 古早的喬巴, 在吃下第三顆藍波球後, 就如同暴走的初號機、 受精神控制的浩克, 雖然實力大為提升, 但會失去意識、隨處破壞(每篇大作必備的暴走梗) 民宅毀損不說, 因為在動漫裡毀損他人財物幾乎無罪, 但傷害甚至殺人都是有可能因此發生的; 我們假設喬巴為了扭轉戰局乃至救人, 而故意吃下了第三顆藍波球尋求暴走, 結果因為暴走失去認知, 錯把娜美打成了殘廢, 導致娜美提前領了便當消失在日後的連載中。 此時...

電影《1985閏八月》觀後心得

圖片
《一九九五閏八》 因為疫情的關係, 我想今年對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是壓力山大, 當然我們家也不意外。 在這種時候, 除了花點時間處理手上寥寥無幾的瑣事之外, 最常做的就是思考、找靈感了, 然而這種看似什麼都不用做的事往往是最痛苦的。 我常常跟朋友開玩笑說, 如果我知道坐在線上擦貨或者坐在電腦前打單, 就可以確保接下來有足夠的訂單, 我很樂意每天加班擦貨打單到凌晨 12 點再回家, 但做生意不是這樣, 未知的東西太多, 得知的各種訊息又同時存在著價值與真偽的不確定性, 舉個小例子好了, 假設今天如果有一個客戶跟你說: 「我們有個化妝品客戶,很需要產品 A ,每次下單都是十萬個十萬個下,要不你自己投資個開發費把它做出來吧,我會把單子改到你這下的。」 對於這樣的資訊, 首先我們必須判斷真偽性: 化妝品客戶真的是這位客戶的嗎? 量真的有他說的這麼多嗎? 假設開發了,這客戶真的就會把單子轉到我這嗎? 思考到這裡, 再來必須判斷價值性: 這個產品假設我們能做,能從中賺到錢嗎? 客戶沒提及帳期,要是到時候要我們承擔 6 個月的帳期,這麼大的量,我們經得住嗎? 要是到時候客戶不要貨了,我們減低得了甚至承受得了這個損失嗎? 如果把時間跟金錢拿來投資在產品 A ,我的潛在機會成本是什麼? 作為生意人, 吸收到的每一條信息其實都需要更大量的資訊來判斷這條信息是否可信, 判斷可信後接下來還要判斷是否有價值, 而我在接受了每一條信息都得經過這樣的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在幾年下來後, 每當有人出於好意給我建議時, 我的臉上沒法像剛出社會時給予充滿感激與肯定的表情, 相反的我可能會面無表情且不作回應, 我不是不屑朋友善意的建議, 相反的, 正因為重視所接收到的信息, 腦子裡正在作各種判斷跟假設。 是的,哪怕一個看似簡單也正確的建議, 如「你應該用直播帶貨,現在正是風口上。」 都得一直經歷著反覆的推敲與評估, (該花多少錢,多少時間,具體用什麼形式?) 要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成功學講座過了幾十年仍依舊蓬勃,可以獨立形成一個產業領域(笑)。 好啦,扯遠了, ...